随着新版限塑令的实施,超市、餐饮打包外卖服务都不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了。我们也经常听小伙伴说:”要把家里垃圾袋都换成可降解的塑料袋!“
打开淘宝输入“可降解塑料袋”后,进入了一个五花八门的塑料袋世界:生物降解袋、光氧降解袋、全生物降解袋、降解环保袋……着实让人绕昏了头脑。
根据无毒先锋的毛达博士定义,真正的可降解(Biodegradable)塑料,指的是可以在自然的微生物的作用下,从高分子状态变成简单分子(包括水、无机物、二氧化碳)的塑料。这些分解后得到的成分并不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有害影响。市面上所谓的“光降解”、“氧降解”塑料,其实是伪降解塑料,因为这些塑料袋的原料仍是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只是因为添加了一些促进分解的氧化剂,传统塑料袋能以更快的速度分解成更小的塑料碎片。这些塑料碎片并不会因为尺寸变小就从环境中消失,而是变成了对人体更加有害的微塑料。这些毫米甚至微米级的微塑料,会吸附环境中的有害残留,进入我们的身体中。有专家甚至将微塑料比喻成“水中的PM2.5”。
目前市场上真正的可降解塑料袋,主要成分为玉米淀粉+PLA+PBAT。PLA(聚乳酸)来源于玉米的提取物,而PBAT则来源于石油的提取物。三类成分混合,制成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袋足够结实、有一定韧性,且理论上,在工业堆肥条件下6个月到1年之内可完全降解成无害成分。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生物” ≠ 可降解。下图左上角的A象限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塑料袋的提取物来自生物原料,但是它制成的仍然是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简而言之,别被商家滥用的“生物”、“可降解”等词汇忽悠,看准成分是关键。那么,是否可以区分真正的可降解塑料袋和伪降解塑料袋呢?别说还真可以。摸起来,真正的可降解塑料袋非常柔软、顺滑,揉搓时没有传统塑料袋一样的摩擦噪声;闻起来,真正的可降解塑料袋有股像米糖般的香甜味。此外,由于非常柔软,它们的韧性不如传统塑料袋,所以不适合装尖锐物体。既然买了真正的可降解塑料袋,那是不是可以随便丢在土里,美好地等待它们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滋养生物了?如果我们点开正宗可降解塑料袋(PBAT+PLA+淀粉)的产品描述,总能发现它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环保闭环:从玉米淀粉提取物为原料,到堆肥后变成有机肥,全程对环境无害。然而了解现实情况后,我们要对最后一个环节打上问号。这些塑料袋,名为“可降解”,实为“可堆肥”。除了拥有家庭堆肥降解认证、自然土壤降解认证的产品外,要想180天将可降解塑料袋转化成有机质,上述闭环需要再添加两个步骤:1)按照垃圾分类管理条目,目前可降解塑料袋被归入干垃圾或其他垃圾。这意味着可降解塑料袋没有专门的收集途径,只能与其他垃圾混合,不是被焚烧便是被填埋。2)目前国内的工业堆肥设施十分有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11年,我国工业化堆肥厂的数量从61家减少到11家。2011年之后更是不再单独统计这一数据。这说明我国目前并没有做好处理可降解塑料垃圾的准备。也许有朋友会好奇:为什么可降解塑料,一定要送到工业堆肥厂中降解?只有工业堆肥场才满足严格的工业堆肥条件:充足的氧气、50度以上的温度、湿度、适当的菌群。在自然环境中,可降解塑料袋的降解表现,远没有商家号称的那么完美。根据毛达博士做的自然实验,一个全降解塑料袋在埋入土中3年以后,仍有30%没有降解。对于因误食塑料而痛苦不堪甚至死亡的生物来说,3年降解和300年降解的塑料是没有区别的。可降解塑料目前更多使用玉米等生物原料代替传统化石原料,这确实缓解了不可再生能源的短缺危机。可是,如果大规模推广或使用现有的生物塑料,其原材料(玉米、土豆、木薯等农作物)的集约化规模种植有可能造成对耕地的压力以及对林地等有环境价值的土地的破坏,增加农业的碳排放。作为渺小的人类,我们很难评估到底哪种影响更为致命。
企业和商家应该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制品,采用和推广可重复使用的包装,尝试新的产品投放方式。
作为消费者,也可以拒绝一次性塑料制品,带上自己的购物袋、随行杯和可重复使用餐盒,选择提供可重复使用、重复灌装的商家和产品,将减塑生活进行到底!
严格的“限塑令”政策的不断出台,降解塑料的发展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降解塑料行业迎来极佳的市场风口,企业应当根据政策环境、市场需求、产品特性等制订发展计划。